校内作业负担重,校外培训负担更重,师生家长苦其久矣。近日,中办、国办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作出重要部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浙江省紧随其后,结合我省实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双减”的出台有哪些意义?怎样将“双减”方案落到实处?师范院校将在“双减”中发挥什么作用?近日,致公党杭师大支部党员,杭师大经亨颐教育学院副教授叶林接受媒体采访,登上CCTV-2、浙江卫视,分享对“双减”政策的思考。
叶林认为,这次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双减”改革,是以“减少学生负担”为突破口,对我国教育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双减”背后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双减”改革再次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希望通过改革,引导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回归尊重规律的教育本质,确保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从而推进教育公平,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培养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
叶林认为,浙江省发布的《实施意见》是对“双减”进一步落到实处的有力保障。在落实过程中,必须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不能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托管,更不能利用托管服务时间给学生补课。《实施意见》中提到了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社团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应好好利用托管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老师们的工作时长和压力相对有所增长,应给与教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关心,使他们安心投入到课后服务中来。应减轻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为他们营造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教师能否有更多的时间、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研修、备课、上课等专业发展上去,是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这次“双减”改革将会带动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叶林认为,师范院校完全可以发挥专业教育的优势,为这次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相关专业专家可以参与到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建设、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等工作中去,还可以和中小学展开合作,共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后服务时间内为学生开设一些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探索活动等。具有资质的师范类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去。
“双减”改革的根本是大力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最大程度地满足家长学生的教育需求。作为师范学校,要做好本职工作,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养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是对改革最大的贡献。
叶林老师简介
叶林,教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教授,2018年10月加入中国致公党。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际合作课题和国内省部级项目。他开设的《当代国际教育改革动态》将弹幕等互动形式融入教学,深受学生喜爱,被省市多家媒体报道,成为“网红”课程,并入选浙江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曾获杭州师范大学第十六届“教学十佳”、2017年杭州市教育局系统优秀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第四届马云教育基金“教学卓越奖”提名奖、2019年杭州师范大学“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多项荣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E-mail:tzb@hznu.edu.cn 电话:0571-28868703
版权所有: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