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在全国试点推广,杭州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部署,在原有的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基础上,迅速布局,并通过多样化的举措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发挥中心在凝聚人心、传播科学理论、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的精神文明建设置于最为复杂的基层社会关系网络与当代治理中,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背景下,需要从发掘多元社会耦合、激发社会参与主体内生动力、完善项目培育机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突显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享共治理念。
一、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中心运行政府依赖度高,多元社会耦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发掘。中心服务项目由市直部门认领,站所工作由镇(街道)社区承担,并根据工作内容取得来自市直部门的指导。中心对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多限于“总结”和“归并”,缺少自身主体性的系统表达与统筹规划。
(二)志愿服务专业化和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民生类服务主要聚焦于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社区居民,特别是城市中产阶层的服务项目比较少。随着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提出,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而趋于融合,中产阶层将进一步壮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更加凸显,基层社会对专业化服务需求将不断提升。
(三)媒体宣传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自媒体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宣传以官方主流媒体为主,比如向中央、省市媒体推介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项目,整合当地融媒体资源进行深度报道以及运行官方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自媒体利用率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明实践活动影响力的迅速扩大。
二、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常态化、规范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是工作的方向。因此,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纳入到基层社会单位日常生活的场景中。
(一)进一步优化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展格局。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者、统筹者。各级政府行政组织及其衍生组织在维护基层社会管理秩序,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基层“草根”社会组织以及大部分市场组织力量可以被引导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有选择性地参与基层生活秩序的建设与维护。
(二)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组织的孵化与保障机制建设。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积极性的同时,要加强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的孵化。以组织化的志愿服务带动基层非组织化的参与式服务。提供引导政策的同时,要重视“领军”人才培养,加强业务指导,完善常态化、系统化的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培训制度。
(三)增强阵地公共性特征,引入本土知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闭环。网点布局上,要重视小微阵地建设。项目设计上,积极吸纳地域传统文化优势。在日常管理中,引入当地基层志愿服务组织承担中心、所、站日常运行。
(四)依托“项目”,营造参与氛围,促进角色转化,形成“反哺”机制。重视志愿者的获得感与价值感,增加志愿岗位的透明度,引导兴趣型自组织向公益类组织的转化。重视“微志愿”项目设计,提升参与的便捷性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在常态化的项目推进中动态吸纳社区小微志愿组织与个体志愿者的加入,形成“人人公益”“处处公益”的良好氛围。
(五)重视志愿项目品牌化建立,形成融媒体传播矩阵。在文明实践中心与县/区域融媒体结合的基础上,完善宣传阵地的整合,要重视全媒体平台的“横向”布局与依托某一大平台进行各个产品线的“纵向”布局结合,打造自媒体公益项目。同时区级重点项目要注重“子项目”的培育,通过资源、品牌的输送为基层志愿组织赋能。
个人情况介绍:
袁 瑾,第十二届杭州市政协委员、民建市委会委员、民建学校支部主委、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E-mail:tzb@hznu.edu.cn 电话:0571-28868703
版权所有: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