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能满足产业集群对高水平共性技术的需求,是填补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甚至产业化之间空白的重要参与者。面对实验室技术成果向工业化量产推进过程中的现实需求,平台发展仍存在三方面问题亟需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企业心存顾虑导致参与意愿不足。一是对许多掌握独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而言,虽然参与研究能够缓解其研发投入的资金压力,但也担心由此可能引发的商业秘密泄露,投身参与甚至牵头组建的意愿不足。二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对人财物投入要求高,但见效较慢且存有不确定性,地方相关补助又十分有限,导致企业因“投入-产出”比而心存顾虑。
(二)企业与科研机构间还需进一步磨合。一方面,科研院所、高校牵头主导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常缺乏对实际生产形势的准确把握,特别是中试基地普遍缺位,该类平台的创新成果与实际投产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以企业牵头主导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通常只关注其自身业务领域和产品技术攻关需求,较少关注行业公益性技术,也缺乏对其它产业先进工艺的整合,难以对整个行业产生普惠性影响。
(三)专业人才不足导致研发能力受限。一方面是人才集聚效应还不明显,尤其是当前平台尚未构筑知识和成果的共享运行体制,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人才借助平台融入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主动性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是由于同质化用工较多、“选育留用”手段单一、年轻职工需求多元化等因素,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组建困难,基础人才流动性较大,研发进程受到相当大的制约。
二、相关建议
(一)打消企业参与的后顾之忧。建议一是要面向攻克战略性关键共性技术等难题,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方向、制定科学计划,引领有关各方将技术创新研发合作与国家未来的发展紧密结合;二是要充分发挥“国家队”优势,在投入较大的战略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领域给予地方平台以业务支持和帮助,帮助各方规避风险;三是要建立多元化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新机制体系,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税收减免等各种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企业、商业金融机构支持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四是引导企业灵活设计长期研发合作合同,设计对知识共享进行补贴的转移机制,推动组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二)打通研发端与生产端间的桎梏。建议要组织引导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建设运营的战略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在此基础上大力促进相关中介机构产业化,鼓励中介机构承担收集技术市场信息和推广科技成果的任务,一方面引导高校及科研机构更加注重市场导向、重视做“市场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从高校的科研成果中发掘商机,在技术创新研发合作中提高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效果。同时,将中试基地作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以布局,给予系统政策资源支持,将其打造成为创新要素的资源池、成果转化的关键环、产业链招商引资的新平台。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议一是可引入市场化产业基金和专业化运营团队,探索“产业基金+孵化器+专业团队”引才模式,打通人才项目初创、中试、加速、产业化等孵化载体,帮助企业招引、培养人才,打造人才创业“全孵化”链。二是要着眼于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支持平台实施跨行业、跨区域的联合,支持科研人员建立学会等相关组织,推动平台功能一体化和网络化,为处在不同机构、位于创新链各个位置的人员提供重要的信息沟通和知识积累的平台。三是要加快建设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园区,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与“一站式”服务。四是鼓励企业采取技术入股、技术成果提成、设立技术创新基金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人才的潜力,建立人才梯队。
李秀梅,第十三届浙江省政协委员,致公党杭州师范大学支部副主委,杭州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E-mail:tzb@hznu.edu.cn 电话:0571-28868703
版权所有: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