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上好思政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建设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体系需要各方主体加强协作,形成分工明确、相辅相成的联动协同机制,从而有效提升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水平,最终全面提升学校思政课教育质量。因此,如何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杭州市广大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目前来看,杭州市中小学思政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整体性有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之间应当具有连贯性、统一性。从课程目标设置来看,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虽然不同阶段的目标不同,但在具体实践中,对总目标的贯彻都不太彻底,教学目标存在模糊与重复的现象,未能形成完整的阶梯式教学体系。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学习,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然而,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存在重复交叉、脱节错位等问题,因缺乏系统规划而导致的结构性重复问题有可能会直接阻碍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进程,并且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空、假,容易消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会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专业性有待提高
目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面临的另一大困难是部分教师缺乏协同意识,教学能力、专业素质不过硬。受传统各自为政思想影响,各学段教师间沟通交流不太畅通、不太充分,形成了学段壁垒。部分思政课教师只针对本学段内容进行教学研究和设计,不太熟悉其他学段思政教学内容,不怎么了解各自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下一学段无法及时巩固上一学段的重点内容,极大地影响了各学段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不同学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课气氛不够活跃、学生课堂获得感不足、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太充分等问题。教师负责讲、学生被动听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抬头率仍然不高。此外,不同地区的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政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
三、丰富性有待增强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思政课与各类教育资源之间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目前大中小学的思政课程内容未能与其他学科有效衔接,内容相对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难以让学生具有获得感、满足感。因此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效果有限,未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在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笔者建议将宋韵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内核之一,融入杭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中,让宋韵文化成为杭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以贯之的文化内涵。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对于走在实现“两个先行”目标道路上的浙江,宋韵依然值得我们深挖。宋代“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与今天“求真务实”的浙江精神在思想内核上一脉相承;宋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创新创造的精神趋向与今天我们所说的“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有着不谋而合的内在逻辑;宋韵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更是与当代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因此,积极将宋韵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对宋韵文化的进一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一体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思政教育课程建设
思政教育课程建设必须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在所有大中小学、所有学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进、教师能力提升、优质资源建设、教学评价优化和制度机制创新等五大行动。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挥其对思政课的支撑作用,全方位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其次,进一步拓展当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大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与文化修养,由此构建“融得自然、讲得准确、听得起劲、做得到位”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二、加强宋韵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
在思政一体化建设中,要深刻挖掘宋韵文化的不同历史内涵和价值导向,并紧密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其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像宋韵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最适合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的,如宋代官员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北宋王禹偁首开改革思潮开始,历经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直到南宋灭亡前夕;文天祥还在向朝野大声疾呼进行政治改革,武将在外敌入侵、国家危亡之际,也是以死报国,表现出了炽热的爱国激情;几百年来,杨家将、岳家军等精忠报国、抗击外敌的历史故事,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中,要着力于挖掘宋人精神,包括齐家治国、经世致用的精神内核,自强不息、奋力创新的精神力量,开放包容、胸怀世界的文化特质等等,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价值引导融为一体。
三、加强多方宋韵文化资源联动
要想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内外教育资源的联动,加强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思政学科与其他学科等各领域的双向促进。必须增强思政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协同,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使各类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教育形式上可以丰富多样,如借助学校红领巾宣讲团、晨会、校园之声广播、党团员微课等;推出一批可感、可视、可触的学习文化成果,借助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以及校园电子屏、宣传栏、黑板报、网站等宣传阵地,开展全媒体、立体式“宋韵精神进校园”宣传。此外,还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积极挖掘社会实践资源,建设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基地,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互动实践,进一步丰富育人资源、拓展育人空间,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因此,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建设必须找准目标和路径,弘扬宋韵文化也必须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人民,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千年宋韵的当代价值得到体现,在古今交融、岁月沉淀的文化之美中真正提升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徐宁,第十四届杭州市人大代表、民革省委会常委、民革省直文化基层委主委、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国家一级演员。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E-mail:tzb@hznu.edu.cn 电话:0571-28868703
版权所有: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