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动态

联系我们

联系人:谢老师、童老师

电话:0571-28868703、28860711

邮箱:tzb@hznu.edu.cn

统战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 统战动态 > 统战动态

【聚焦杭州两会】袁瑾——关于加强“杭州茶”整体品牌建设的建议

来源 : 党委统战部     作者 : 统战部     时间 : 2023-02-22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杭州的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西湖龙井、径山茶宴,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中国是茶的故乡,杭州是中国茶历史的重要见证者。2021年杭州实现西湖龙井茶产值5.6亿元,径山茶产值达4.2亿元。当下,茶产业已然成为了助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之一。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名茶产区,品类丰富,除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西湖龙井、径山茶外,亦有九曲红梅、千岛玉叶、雪水云绿、千岛银针、天目青顶、富春茗绿、云石三清茶等等。众多地域名茶构成了杭州深厚的茶文化基础。各区域茶叶种植的兴衰亦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杭州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精神。当下,整合地域茶产业、茶文化资源,形成强IP带动弱IP的协同关联发展模式,不仅具有产业发展的意义,更加有利于城市IP整体性传播,使“杭州茶”真正成为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的金名片。

针对上述观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推动既有文史研究成果向“杭州茶”IP内容生产端的转化,形成“杭州茶”的整体性叙事。

(一)搭建多学科介入的“杭州茶”研究平台,贯通考古、历史、文学、民俗、艺术等学科优势,通过全面调查、记录、整理以及数字化手段,获取“杭州茶”相关文献典籍、文物、口传史料等第一手研究资料,并着手建立基础数据库,清晰呈现杭州茶文化发展历史脉络与技艺形态。

(二)面向国际化传播,提炼IP核心词。建构“杭州茶”文化基因库,围绕“杭州茶”与“杭州城市”的关联,形成独特的内涵表述体系,着重发掘其与当代文化精神、生活审美需求的结合点。

(三)推进研究由宏观叙事向历史微场景深入。围绕“杭州茶”形成商业文化、生活文化历史与当代场景的建构。具体包括传统茶叶经销模式、市场网络(包括海外贸易方面)、行业组织、知名人物等产业内容;茶与传统社会生活相关的场景元素,如仪式歌谣、传说故事、传统节日、人生礼仪等相关要素等。

二、盘活既有IP资源积累,带动区域性茶文化创意产业链运作,形成子IP之间的联动叙事。

(一)联结强IP,导入流量。规范创新生产工艺流程、提升标准化水平,形成精确对标市场需求的多层次产品类别与系列。借鉴龙井茶、径山茶等较为成熟的文游模式,开发“杭州茶”特色体验游、研学游等线路;与杭州宋韵文化、两西文化、钱塘江文化以及各地域代表性文化标识等结合,增加市场中品牌触点。

(二)建构综合性文化消费平台,丰富品牌类别。与公共文化活动结合,充分利用国际茶文化节、茶叶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围绕诸如节气、节日、婚丧嫁娶等生活场景开发产品类目,增加文化链接点,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微场景。

(三)打造茶文化“微社区”。整合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宣传等微阵地,设立公共展示区与文化节活动,吸引社区民众参与。通过工艺展示、体验交流、邻里节庆、绘画摄影等方式,打通茶叶文化社区微循环。

三、发挥数智创新,拓展传播思路,形成“杭州茶”IP数字化传播矩阵。

(一)做好数据采集,建立数字资源库。采集对象可以包括天目窑文化、传统技艺、考古研究、创新应用等各个方面的实物、手稿、图片、影像、音频、文字等记录。可以对环境、艺术品等进行数字化模拟。

(二)建立“杭州茶”文化数字体验中心,完善数字平台检索、展示与互动功能,实现技艺体验、考古、艺术鉴赏的数字体验与多元化新媒体应用的创新。

(三)合理规划,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制作适应于不同媒体形式的传播内容。

袁瑾

袁瑾,第十二届杭州市政协委员、民建市委会委员、民建学校支部主委、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E-mail:tzb@hznu.edu.cn    电话:0571-28868703
版权所有: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官方微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E-mail:tzb@hznu.edu.cn 电话:0571-28868703
版权所有: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