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联系我们

联系人:谢老师、童老师

电话:0571-28868703、28860711

邮箱:tzb@hznu.edu.cn

时政要闻

当前位置 :  首页 > 时政要闻

【民族团结】民族工作应知应会

来源 : 党委统战部     作者 : 学习强国     时间 : 2023-06-08

民族团结就是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证。

1.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什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3.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

二是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四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五是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六是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

七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八是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九是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十是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十一是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十二是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4.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

5.如何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

6.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需要把握哪四种关系?

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

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7.“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8.“三个离不开”指的是什么?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9.“五个认同”是什么?

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0. “五观”是什么?

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11.民族工作“三和”和“三交”是什么?分别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三和”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

“三交”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

12.民族工作的“五个维护”是什么?

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13.民族团结的六个相互是什么?

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14.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四个人人”指的是什么?

人人都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懂民族团结政策,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

15.维护民族团结“多说多做”和“不说不做”的内容是什么?

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事;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事。

16.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最高准则,也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1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是什么?

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18.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最管用的是什么?

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1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什么?

爱国主义。

20.哪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1.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什么?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22.民族问题的五大特征是什么?

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五个基本特征。

23.我国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什么样的分布局面?

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相互之间交错居住。

24.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公民基本义务第一项)是什么?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5.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什么?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26.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是什么?

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E-mail:tzb@hznu.edu.cn    电话:0571-28868703
版权所有: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官方微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E-mail:tzb@hznu.edu.cn 电话:0571-28868703
版权所有: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