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少数民族人口增幅明显,少数民族青年日益成为成为我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但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结构性因素,该群体自身也呈现出身份和文化的双重弱势性。新的发展阶段中,推进少数民族青年适应融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是维护民族团结、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战略之策、现实之需、政治之责,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在杭少数民族青年的社会适应困境
第一,就业水平较低,经济权益受限。受制于整体教育水平,少数民族青年的就业能力和行业分布以及职业选择受到限制,因此多分布在次属劳动力市场,较难获得较高劳动报酬,异地就医报销困难问题也较突出。
第二,政策认知参差,政治参与较弱。由于政策了解渠道不明或对相应部门不熟,少数民族青年对就业与教育等方面政策的了解还不充分,而互联网媒体对思想政治引领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影响了政治参与积极性。
第三,文化习俗差异,生活融合受阻。因地域、文化、习俗和观念方面差异,少数民青年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与杭州差异较明显,而本地居民对各民族宗教、文化认识不一。
第四,客居心理较强,社会网络较窄。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青年来杭后有较明显的客居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潜意识中有自我保护、形成小团体的倾向,影响社会关系网的拓展。
二、推进少数民族青年在杭适应融入的政策建议
一是明确来浙政策导向,推动青年流动。进一步明确鼓励少数民族青年群众来杭政策导向,以对口西部民族地区为重点,以教育、就业等形式支持跨区域、跨行业有序流动,使少数民族青年在杭州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
二是增强政策宣传推送,推进政策到达。各级统战、人社、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共同协作,做好民政、社保、教育等政策宣传工作。开发专门面向少数民族青年群体的公众号或小程序,及时推送少数民族就业相关政策,提供政策解读、就业指导、产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保障在杭生活工作的权益。
三是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完善治理体系。夯实基层基础,做到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健全区(县)、街道、社区三级网络,特别是突出社区作为“第二故乡”安全感与社会支持感的重要性。由基层党委牵头搭建多层级“同心”阵地,物业“同心苑”沟通联谊,社区“同心组”精准帮扶,社会各界人士“同心会”榜样引领,从物质互助到精神共融、从家庭教育到就业政策,打通社区民族工作“最后一公里”。
四是推进民族互动交际,完善服务体系。为来杭少数民族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等方面必要帮助,确保享有同等公共服务。基层统战部门与学校、社区等深度联动,推动少数民族青年与本地青年结对交友,通过关怀生活等方式与少数民族青年群体建立较为广泛的交际关系,帮助扩展在杭社交关系网。
五是构建交融社区环境,做好适应关怀。由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学校等联建各类“之江同心·石榴红”阵地,搭建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组织传统节日活动、社区生活体验活动、城市文化景点共游等城市适应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常来常往、相亲相近帮助感受浙江文化氛围和特色,提升在杭州生活的亲切感。
六是增进多元社会参与,健全协作机制。采取对口支援、经济协作、人才合作、岗位助推等方式帮扶少数民族青年教育、就业,为其提供更多元的实习实践平台,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招收多少数民族员工,探索给予一定专项政策支持。优化公共事务参与渠道,引导少数民族青年参与政治活动与社会治理,增强归属感与融入感。
林航,第十二届杭州市政协委员、民革党员、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E-mail:tzb@hznu.edu.cn 电话:0571-28868703
版权所有: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