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杭州在全国首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农民群众“家门口的精神家园”,开启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杭州探索和实践。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意见》,在全省广泛开展农村文化立体建设。杭州作为农村文化礼堂的发祥地,经过十年的创新实践,已实现500人口规模以上村全覆盖,不仅为人民群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娱活动,还促进了文旅融合,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之路。
一、现阶段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是部分文化礼堂建设形式同质化。现有已建成文化礼堂大多是在场地建设和空间内容改造上较为相似,普遍存在“重墙体塑形,轻文化铸魂”,本土特色文化发掘不多,导致礼堂辨识度不高,存在片面追求“高大上”,存在“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等破坏现象。
二是部分文化礼堂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一些地方在设计和建造文化礼堂时未能引导和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没有充分争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导致建成后村民参与和认同度不高。
三是长效运维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其一是缺经费保障,现有每个文化礼堂每年2万元(或人均20元)政府补助,对规模较大的礼堂远远不够;其二是专职文化人才缺乏,现有村级管理员多为兼职,且年龄大、文化低、报酬低;三是缺少规范管理,大部分礼堂档案收集意识和专业能力不强,造成各类文化活动资料遗失现象严重。
四是场馆利用效能有待提高。文化礼堂建成后使用效能低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村的文化礼堂只有在过年过节、召开会议、放映电影或举办某个仪式时才使用,全年使用次数少于10次。已有内容主要是自上而下单向供给,年度活动缺乏计划性、针对性,且形式较为单一,导致中青年村民参与度极低。
二、优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议
要持续优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既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也要持续发挥其综合效用价值和文化向心力等已有优势,推进全方位利用数字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发挥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辐射引领作用。
一是强化制度设计,完善管理体系。一方面,落实村级组织日常管理主体职责,完善管理使用办法,分级推行星级管理,参照省、市、县三级星级文化礼堂评定办法,着力培育高星级礼堂。另一方面,加强档案管理规范管理,积极发挥县级档案部门在档案收集、归档存放、内容展示等方面指导作用,科学整合档案资源,使农村文化礼堂活动成果能够得以固化、传播。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养。配齐配强管理员队伍,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派驻管理员等形式,吸纳有责任、愿奉献、有专长、懂文化的优秀人才。举办负责人、村支书、管理员等不同层级的业务培训,探索制定持证上岗和工作考评制度。适时推广富阳、桐庐等地“文化礼堂+乡贤”机制,应到新乡贤通过会议参事、驻堂服务、资助献策、活动组织等方式参与建设。
三是丰富文化内容,推进数字化迭代。根据老人、妇女、青年、儿童等重点人群特点,开辟学习空间供学生放学后自主学习娱乐,探索在文化礼堂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点,结合晚上、节假日等举办节庆文化、民俗文化、礼仪文化等活动。完善市县两级“网上文化礼堂”项目点单平台功能,分析点单种类、需求类型、活动喜爱等,拓展有声阅读、在线演艺、互动体验等强化数字赋能。
四是传承文化遗产,拓展服务内涵。秉承“一堂多用、一室多能”原则,深入挖掘本村、本区域特有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如农耕文化、农业遗产、红色元素、戏曲文化等,凸显各村文化礼堂特色。组织科技人员在文化礼堂开展农技推广活动,探索将乡村文化元素育创新创业元素跨界融合,建立“文化礼堂+文创营地”“文化礼堂+青创农场”“文化礼堂+研学基地”等,服务农村创新创业。
林航,第十二届杭州市政协委员、民革党员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E-mail:tzb@hznu.edu.cn 电话:0571-28868703
版权所有: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