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党外代表人士、市政协委员王淑翠教授指导学生提交的“关于推进杭州市宋韵文化活态传承的建议”的提案已被市政协成功立案。
关于推进杭州市宋韵文化活态传承的提案
民族的复兴需要物质的力量,更需要精神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需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其中还着重强调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2021年8月,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作为宋文化精华汇聚之地,继承、弘扬宋韵文化责无旁贷。2023年5月,《杭州市全面加强新时代文物工作,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范例城市的实施方案(2023-2027年)》明确指出:“杭州要打造成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城市”。传承弘扬宋韵文化,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强化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发展。在调查中发现,杭州市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助推宋韵文化活态传承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宋韵文化资源挖掘不足,价值内涵阐释不充分。经调查研究,在杭州挖掘且已投入利用的81处宋代遗迹中,钱塘区、拱墅区、滨江区没能占有一席之地,其已开发利用的宋代文物、遗迹、非遗技艺等历史文化资源较少。此外,杭州虽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国家级非遗项目66项,如宋代竹马、滚灯、塘栖皮影戏等,但其中的宋韵元素并没有得到提炼和凝结,且因未实施差别化政策推动宋韵文化基因的解码加速度,导致民众对此类宋韵文化的认知度并不高。
二是传承载体流失严重,传承体系有待完善。在杭州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承载宋韵文化象征的建筑遗迹被破坏,如南宋御街的宋代古建筑被大量拆除。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缺乏有效的传承和保障机制,导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如钱塘区的龙鳞装,曾因线装书的出现而一度被遗忘,制作工艺也近乎绝迹。其次,杭州各地的宋韵文化传承发展不平衡,上城区系统建立宋韵标识“1156+N”工作体系;西湖区围绕着西湖、宋城和西溪湿地等特色景区,已实现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与之相比,由于钱塘区、拱墅区等地的宋韵文化遗产相对较少,尚未形成具备相关地域特点的宋韵文化标识,传承体系仍然存在不完整性。
三是文化活动较为传统,创造性转化有待提高。经与杭州的民众访谈,大多民众认为,目前的宋韵文化活动涉及的相关领域及其手段较为传统单调,尚未实现商业转化和跨界合作。杭州现有宋韵文化活动大多集中在读书分享会,茶文化、书法品鉴会,博物馆参观等活动,这些活动范围、领域较狭窄,文化思维变现模式较为单一,有效性、创意性、互动性有待提高。
为此,提出如下的建议:
一是建立多主体协调合作体系,整合资源挖掘宋韵文化。首先,明确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群众多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着力打造多层次、全覆盖的宋韵文化“智囊团”,通过建立宋韵数据库等新型方式整合学术资源,推出一系列标志性的宋韵文化成果。其次,研究宋韵文化可以“跳出南宋看南宋”,针对钱塘区、拱墅区等地宋代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比较稀缺的问题,“以明清补宋”,明清乘宋之遗韵,借此拓展杭州宋韵文化的底盘。
二是加强文化保障体系,拓宽文化传承渠道。首先,加强宋韵文化传承的保障体系建设,对于文物、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有效管理”的原则;对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可以制定表彰奖励、保障生计等方式,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其次,拓展公众传承空间,打造传承标杆地,在遗迹附近建立考古遗址公园、“没有围墙的生态博物馆”等地域文化景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通过建立艺术馆,让大众能直接感知、学习宋韵非遗技艺,自觉成为宋韵文化传承者。最后,加强跨区域合作,组织各地的宋韵文化传承者,开展交流研讨会,分享传承宋韵文化的先进经验。
三是利用数字赋能变现,建立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首先,将宋韵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抓住杭州亚运会的机遇,实现“宋韵+亚运”的碰撞,提炼钱塘宋韵中“勇立潮头”的体育精神,组织短视频海外传播志愿者活动,并促进旅游、饮食、文创、影视节目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打造特色宋韵产业IP。其次,抓住各地的宋韵特色,如萧山宋代湘湖开筑的故事,富阳宋代文豪谢景初、谢绛的故事,通过打造文旅融合的宋韵云地图,建设一批带有宋韵时尚产业链的特色主题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最后,加强文化场馆数字化改造,开发“钱塘观潮”艺术节等宋韵文化体验活动,将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文化演艺节目。以此形成系统、体验丰富的文旅、研学路线,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宋韵在杭城的流动与传承。
个人情况介绍:
胡珍燕,人文学院历史系专业2021级学生,2023年暑假组织“追寻宋韵”实践团队,带领团队深入调查杭州历史文化和历史文化遗存。
指导老师介绍:
王淑翠,第十二届杭州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会委员、民进学校基层委员会副主委、阿里巴巴商学院教授、浙江省软科学“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研究基地”负责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E-mail:tzb@hznu.edu.cn 电话:0571-28868703
版权所有: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