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崛起,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以灵活高效的服务满足了民众的多元化需求。然而,这一群体在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服务规模持续扩张。尽管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均明确要求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相关社保制度。经过深入调研,本提案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长时间与高强度的双重负荷导致工作压力剧增
1.平台算法驱动的高效追求导致劳动者长时间处于高压工作状态
新就业形态高度依赖平台算法进行订单分配和时间管理,这种机制导致劳动者长时间处于高压工作状态,难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长期累积形成身心疲惫。
2.工作灵活性背后的不确定性与随时待命加剧了身心压力
虽然新业态提供了相对灵活的工作时间,但这也意味着劳动者需要随时准备接受订单,个人时间规划受到严重限制,长期以来加剧了身心压力。
3.竞争压力下的收入驱动迫使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
为了维持或提高收入,劳动者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关系,迫使他们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以接取更多订单。这种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工作强度和身心负担。
二、收入波动显著,多重因素叠加经济压力
1.市场需求波动直接影响劳动者收入稳定性
如餐饮外卖行业在节假日或特殊天气时需求激增,而在平日则可能大幅减少,这种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劳动者的收入稳定性,进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亚健康风险。
2.平台政策调整增加了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了经济压力
平台佣金比例、奖励机制的变化往往直接关联劳动者的最终收益,这些政策的调整增加了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了经济压力。
3.竞争加剧导致收入分化,低收入劳动者面临更大压力
新加入的平台和劳动者不断增多,使得市场份额和订单量被更多分摊。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开始出现分化,加剧了低收入劳动者的经济压力,他们可能更加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和不满情绪。
三、社会认知偏差与自我价值感低下导致职业认同感不足
1.社会偏见影响劳动者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认同感
部分民众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存在误解或偏见,认为这些工作技术含量低、社会地位不高,影响了劳动者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认同感。
2.职业发展路径模糊,劳动者难以看到职业发展的前景
相较于传统职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往往缺乏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和长期职业规划,使得他们难以看到职业发展的前景,影响了职业满意度和归属感。
3.劳动权益保障不足,劳动者难以形成稳定的职业身份认同
劳动合同不规范、社会保险覆盖不全等问题使得劳动者感觉自己像是“临时工”,难以形成稳定的职业身份认同,进一步削弱了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
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
1.心理健康意识淡薄
无论是平台企业还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自身,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尚不足,缺乏主动寻求心理支持的意愿和动力。
2.资源分配不均的地理障碍
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往往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获取服务存在地理上的不便和障碍。
3.专业服务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往往未能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特定需求和工作环境进行设计,服务内容和方法不够贴近实际,难以满足他们的具体需求。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力度(落实部门: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
1.多元化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联合相关部门,通过社交媒体、APP、线下讲座等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心理健康意识。利用数字平台确保信息覆盖广泛、准确及时。
2.新员工培训融入心理教育
①鼓励平台企业在新员工培训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帮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增强心理韧性。
②利用在线课程、心理健康APP等数字技术手段,为新员工提供便捷、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落实部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①建议杭州市总工会作为牵头单位,推动建立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设立热线咨询、服务点等,为他们提供便捷、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②应建立完善的数字治理下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数字化监测和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
③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子女纳入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建立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系统性心理健康网络。
2.促进平台与专业机构合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培训与管理
①加强平台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合作,根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心理咨询服务方案。
②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确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保障其的身心健康。
三、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构建全方位心理健康保障体系(落实部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合理制定工作标准,保障休息权益
应督促平台企业合理制定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标准,避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过度劳累,确保他们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从而保障其身心健康。
2.建立公平薪酬体系,增强工作稳定性
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增强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和稳定性,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四、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筑牢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基石(落实部门:市财政局)
1.出台政策鼓励支持,提供资金扶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心理健康保障提供政策支撑和资金扶持。
2.参与政策制定,维护合法权益
积极参与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发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3.建立协作机制,形成保障合力
建立相关部门、工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心理健康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构建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五、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强化心理健康保障支撑(落实部门:市民政局、市总工会)
1.加强关怀帮助,满足心理需求
各级工会应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怀和帮助,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困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
2.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心理支持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心理健康服务和援助工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增强心理韧性
各级工会应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团队建设等心理活动,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心理韧性,提升他们应对工作和生活压力的能力。
叶波,第十二届杭州市政协委员、中共党员、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E-mail:tzb@hznu.edu.cn 电话:0571-28868703
版权所有: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官方微信